当岳阳林纸 PM3 工段的降等品数量从 5 月的数十件锐减至 7 月的仅 2 件,当 PM11 工段优级品率以 99.99% 的成绩超额完成目标,当平切工段日均产量提升 13.1%—— 这组震撼行业的数据背后,是扬智咨询与岳阳林纸携手展开的一场精益管理攻坚战。三个月,从效率瓶颈到效能飞跃,这场蜕变的核心密码,藏在一套精准落地的精益方法论中。
一、六维诊断:用 “外科手术式” 精准定位痛点
项目启动之初,扬智咨询专家团队深入岳阳林纸平切车间,面对的是典型的制造业困境:产能波动大、质量不稳定、部门协同低效。“精益改善的第一步不是盲目施策,而是找到‘病灶’。” 扬智项目负责人强调。
团队祭出 “人、机、料、法、环、测” 六维度诊断模型,结合鱼骨图、5W1H 等工具展开全流程扫描:
·人:操作员工技能参差不齐,关键工序依赖经验传承,缺乏标准化动作;
·机:平切设备老化导致精度不足,不同工段设备参数不统一,换产时间过长;
·料:原材料规格差异大,部分批次纸张厚度偏差超出设备适配范围;
·法:生产计划与订单需求匹配度低,紧急插单频繁打乱生产节奏;
·环:车间温湿度控制不稳定,影响纸张裁切精度;
·测:质量检测标准模糊,部分缺陷判定依赖人工主观判断。
通过数据化梳理,团队最终锁定 12 个核心痛点,其中 “设备参数不统一”“操作流程无标准”“跨部门响应滞后” 被列为优先攻坚项。这种 “精准到点” 的诊断方式,为后续改善明确了靶心。
二、双轮驱动:跨部门协作 + 标准化流程破解瓶颈
找到痛点后,扬智咨询提出 “跨部门协同攻坚 + 标准化流程落地” 的双轮解决方案,直击生产链路中的堵点。
跨部门课题组的 “破壁行动”
扬智推动岳阳林纸成立由订单管理中心牵头,生产、品管、设备多部门参与的精益改善团队,打破 “部门墙”:
·订单管理中心负责梳理订单优先级,建立 “紧急订单快速通道”,减少插单对生产计划的干扰;
·设备部门根据诊断结果,对平切机进行参数校准与老化部件更换,统一各工段设备运行标准;
·品管部门联合扬智专家重构质量检测体系,将 “模糊判定” 转化为可量化的 18 项检测指标(如切口平整度误差≤0.1mm)。
标准化作业流程(SOP)的 “固化效应”
在扬智指导下,团队将每个工序拆解为 “动作单元”,形成 32 页图文并茂的 SOP 手册:从纸张上料的角度偏差控制,到裁切速度与纸张厚度的匹配参数,甚至员工手部摆放位置都有明确规范。“以前靠老员工‘手感’,现在按手册操作,新人上岗三天就能达到熟练工水平。” 岳阳林纸生产主管坦言。
通过双轮驱动,平切工段的换产时间从原来的 45 分钟压缩至 20 分钟,工序衔接效率提升 55%,为产能突破奠定了基础。
三、机制创新:“比学赶超” 让精益基因融入日常
精益改善的长效性,离不开员工的持续参与。扬智咨询创新性引入 “比学赶超” 竞赛机制,将 “被动执行” 转化为 “主动创新”:
·按工段设立 “精益改善积分榜”,员工提出的每一条有效建议(如 “调整刀片角度减少纸张起毛”)都能兑换积分,月度排名前 10% 的员工获得技能培训资格;
·开展 “标准化操作比武”,通过视频记录操作过程,全员评审优化细节,最终形成的 “最优操作法” 被纳入 SOP 迭代版本。
这种机制不仅让一线员工从 “旁观者” 变成 “参与者”,更催生了 17 项岗位创新提案,其中 “纸张预热温度与裁切精度关联公式” 使 PM11 工段优级品率再提升 0.5 个百分点。
从世界 500 强到区域龙头:精益方案的全行业适配力
岳阳林纸的突破,并非个例。作为新乡奖导师机构,扬智咨询既为奔驰、宝洁等世界 500 强企业提供全球化精益方案,也能针对区域龙头企业的特点 “量体裁衣”—— 在造纸行业,聚焦设备效能与质量稳定性;在电子制造业,侧重供应链响应速度与库存周转率;在快消领域,深耕终端配送与订单满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