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集团精益管理拉动式、节拍化生产经验推广交流会在某装备制造企业(以下简称 “该企业”)召开,来自集团多家生产制造型企业的代表齐聚该企业电动机、风电电机业务单元生产车间,实地观摩其在生产计划节拍管理、物料齐套配送、可视化看板运营等方面的精益实践。这场交流会的召开,不仅标志着该企业在扬智咨询赋能下的精益转型成果获得行业高度认可,更凸显了 “以需求节拍拉动交付” 模式在破解 “多主体、多产业” 运营难题中的标杆价值。
作为集团核心企业,该企业近年来加速构建多元化产业格局,2023 年独立经营体营业收入占比已超 45%,成为驱动企业增长的核心力量。然而,“多主体、跨产业” 的发展态势也带来了新挑战:各经营体生产计划协同不足、供应链物料齐套率低、库存积压与短缺并存、生产环节卡顿频繁……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交付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亟需一套能 “横向覆盖全部经营主体到边,纵向拉通主价值链到底” 的精益解决方案。
在此背景下,扬智咨询与该企业深度合作,以电动机、风电电机业务单元为试点,启动 “综合交付能力提升项目”,聚焦供应链端到端的节拍化、流动化改善,助力该企业从传统精益管理向精益运营跨越,为多主体企业的协同运营探索可复制路径。
扬智咨询团队基于对该企业业务场景的深度调研,从计划、供应链、仓储、生产四大核心环节切入,定制 “节拍拉动 + 协同联动” 的精益改善方案,实现全价值链的效率提升。
针对传统生产计划粗放、部门衔接脱节的问题,扬智咨询推动该企业将月生产计划精细至周,并创新推行前瞻性节拍计划管理模式:项目部门聚焦第 1 周执行进度,生产部门跟踪第 2 周任务落地,采购部门统筹第 3 周物料需求,仓库部门预判第 4 周配送准备。通过明确各部门在不同周期的核心权责,生产计划从 “单向推送” 变为 “双向拉动”,各环节作业有序性显著提升,跨部门等待时间大幅减少。
供应链是多主体企业的协同难点,扬智咨询从三方面推动改善:
· 到货节拍约定:与核心供应商签订 “需求节拍协议”,要求供应商按该企业生产节奏均衡排产,确保原材料 “不多送、不晚到”。此举不仅使物料齐套率大幅提升,还降低原材料库存,释放大量资金占用。
· 大小件成套协同:将采购物料按 “大件、小件” 分类,由专人统筹成套到料信息,确保采购员向供应商传递的需求指令一致,避免 “缺小件等大件” 的卡顿现象。
· 质量管控前移:针对瓶颈供应商,导入标准化的过程质量管理方法,帮助供应商建立过程质量管控体系。供应商来料合格率显著提升,生产环节因质量问题导致的停机时间大幅减少。
为解决生产领料时 “找料难、缺料急” 的问题,扬智咨询协助该企业在仓库设立 “齐套区”,推行科学的分拣配套模式:仓储团队根据节拍计划,提前将所需物料按班组、工位成套备好,生产班组通过拉动指令触发配送,物料从仓库到工位的响应时间大幅压缩,生产断线率显著下降。
生产环节的改善聚焦 “流动化”:
· 工艺优化:由工艺部门牵头梳理全流程,平衡瓶颈工序的作业负荷,优化车间布局使物料转运距离缩短,生产均衡性显著提升。
· 标准化作业:制定标准化管理文件,规范生产节拍,各班组自主管理能力增强,工序交接效率提升。
· 可视化看板:在车间设置 “节拍管理看板”,实时展示计划进度、物料状态、异常信息,异常响应时间大幅缩短,日产出能力显著提升。
经过系统改善,该企业独立经营体的运营指标实现突破性提升:
· 效率提升:生产流程卡顿大幅减少,订单交付周期缩短,电动机、风电电机业务单元产能同比增长显著。
· 库存优化:原材料库存周转天数缩短,在制品库存减少,仓储空间利用率提升。
· 质量改善:产品一次合格率提升,客户投诉率下降,高端订单占比提高。
这些成果不仅让该企业在集团精益管理交流会上成为标杆,其 “需求节拍拉动” 模式更被列为集团内多家制造企业的重点推广经验。集团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强调:“该企业的实践证明,拉动式、节拍化生产是破解多主体运营难题的有效路径,值得各企业结合实际借鉴。”
该企业的转型实践,为同类 “多主体、跨产业” 企业提供了三大启示:
多主体企业需打破 “各经营体各自为战” 的壁垒,像该企业一样构建覆盖计划、采购、生产、仓储的全链条协同体系,让精益管理从 “局部改善” 升级为 “系统作战”。
无论是精细化计划、供应商节拍供货,还是科学的仓储模式,核心都在于通过 “节拍” 控制流动节奏。企业可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将节拍细化,让物料、信息、人员 “流得顺、转得快”。
跨部门、跨主体协同的难点在于标准不一,该企业通过明确职责清单、签订合作协议、制定标准化文件等规则,让协同从 “靠人协调” 变为 “按规执行”,这是规模化企业提升效率的必由之路。
从该企业的实践来看,精益运营不是简单的工具应用,而是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的全价值链重构。扬智咨询将持续深耕多主体企业转型领域,用定制化方案助力更多企业突破增长瓶颈,实现从 “规模扩张” 到 “效率突围” 的跨越。